|
||
全部產品分類
|
||

建設中的青年樞紐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周軍/攝
9月8日,在平陸運河青年樞紐輸水廊道實現全面封頂的同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又一個綠色船舶制造項目——廣西藤縣綠通先鋒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氣(LNG)新能源動力船舶制造項目完成備案審核并備案。
自3月24日廣西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起草的《廣西平陸運河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發展規劃》)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以來,平陸運河的基建推進與政策引導形成“雙輪驅動”,激活廣西船舶工業的轉型動能,《發展規劃》中設想的“西江流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已從藍圖加速走向現實。
運河通航重塑需求 綠色智能成主流
平陸運河打破了廣西“臨海不通江,有江難入海”的地理“桎梏”,也直接重塑了廣西船舶制造的“需求邏輯”:傳統小噸位、高污染船型逐步被市場淘汰,以LNG動力船舶、電動船舶為代表的綠色智能船型逐步成為市場主流。

平陸運河5000噸級示范船開工 來源:北部灣港集團微信公眾號
廣西西江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數據最具說服力。今年1~7月,該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9.44%,凈利潤同比增長173.79%,截至7月已累計承接整船建造項目達47艘。訂單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正是4月17日中標的廣西興桂船運有限公司平陸運河相當于A級航區5000噸級示范船整船采購項目。該批示范船采用LNG燃料動力系統,相較傳統柴油動力船舶,年運營可減排二氧化碳23%、硫化物99%、氮氧化物92%、顆粒物99%,碳強度指標達內河船舶第二階段標準,每年可節約運營成本達100萬元。這一“環保+經濟”的雙重優勢,不僅凸顯了綠色船舶的市場競爭力,更為廣西內河航運樹立了新的技術范本。該項目已于6月6日開工,預計2026年4月底前下水試運行。
市場需求的轉變帶來發展新動能。6月19日,廣西桂平市宏信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與廣東清遠利航運輸有限公司達成金額為1.38億元的合作,建造首批10艘LNG新能源集裝箱船;6月底,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廣西公司承接廣西首艘電動貨船設計項目,融合“綠色智能西江船舶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核心成果,首次在廣西內河船舶應用“風能+太陽能+儲能”協同供能模式,實現全生命周期零排放,續航能力提升30%以上。從LNG動力到純電驅動,從單一燃料替代到多能協同,多個綠色船舶項目的啟動,為廣西內河航運邁入“零碳運輸”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智能技術的應用也成為了新項目的標配。西江重工建造的5000噸級示范船配備視頻監控系統、船岸數據一體化調度平臺和智能能效系統,具有中國船級社(CCS)智能航行(N)和智能能效(E)兩個智能符號,首次在西江實現智能機艙、船載數據集成平臺及智能能效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該船的智能設計將成為北部灣港集團“船舶—港口—船閘”協同的一體化智能航運示范,推動船舶從“單一運輸工具”向“航運數據節點”轉變。
“內河+沿海”協同 產業布局多點開花
面對綠色智能船舶的爆發式需求,廣西各地正加速調整產能布局,一批新船廠、新項目密集落地,形成“西江內河集群+北部灣沿海基地”協同發展的格局,這或將徹底改變過去廣西船舶制造“散、小、弱”的局面。
西江沿岸的“船舶制造走廊”初見端倪。以藤縣為例,9月8日完成備案的廣西藤縣綠通先鋒LNG船舶項目,是當地今年落地的又一新能源船舶項目——此前不久的8月20日,藤縣新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LNG新能源動力船舶項目已通過備案。兩個項目的接連落地,背后是藤縣對梧州市“西江內河物流總樞紐”區位優勢的深度挖掘:依托西江航道優勢,聚焦新能源內河船舶制造,打造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產業集群。同樣位于西江沿岸的貴港市,也在加快補位:9月5日,成立僅1天的廣西錦和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完成了船舶修造項目備案,業務覆蓋金屬船舶制造、修理、改裝全鏈條,將進一步完善貴港“造船+修船+改裝”的產業鏈閉環。此外,南寧市也在新能源船舶領域發力,8月4日南寧智行新能源船舶智造基地項目通過備案,進一步豐富了廣西船舶制造的“區域協同矩陣”。
北部灣畔的船舶修造及海工裝備制造重點產業園區則瞄準高端化。8月25日,總投資14.8億元的北海市萬海船艇項目面向全國公開招標,計劃建設三條生產線,達產后可年產2000艘新能源智慧船艇、20艘中大型鋁合金船舶及100艘高速快艇。該項目將顯著提升廣西在高性能船舶領域的制造能力。
“全鏈賦能”政策引領產業鏈協同
船舶工業的綠色智能轉型,離不開上下游配套產業的支撐。廣西船舶制造正從單一造船向全產業鏈布局升級,產業鏈上游的船舶配套產業加快發力,今年產業鏈上游的多個項目取得突破。

完成表面預處理的船板

船板外銷發車 來源:柳鋼集團微信公眾號
在船用鋼方面,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將海洋及船舶用鋼作為“四個百萬噸”產品升級工程推動的鋼材品種之一,其3800毫米寬厚板生產線正式挺進船板領域,3月獲得CCS船用鋼板工廠認可證書后,包括CCSA及CCSAH36兩種船板牌號的首批船板在4月下旬就完成生產及訂單交付,總量超1400噸,規格涵蓋厚度8~22.5毫米,寬度2000~3000毫米,基本覆蓋市場主流需求。8月,該公司又成功完成首批預處理船板訂單生產,該批次產品包括4種船板牌號,規格涵蓋厚度10~34毫米,寬度2000~3050毫米,船板表面光潔度穩定,一次檢驗合格率達到100%。“本土配套”毫無疑問將降低供應鏈成本,縮短配套材料交付周期,為本地船舶項目的快速推進提供保障。

平陸運河示范船搭載的玉柴LNG單一燃料主機YC6TFN燃氣發動機 來源:玉柴集團微信公眾號
而在船舶的“心臟”——主機領域,作為廣西的老牌企業,玉柴集團在船舶配套領域同樣不遺余力。該集團旗下的廣西玉柴船電動力有限公司在船舶主機配套方面不斷開拓綠色燃料應用場景,產品功率覆蓋2.8千瓦~4200千瓦,YC6CAXN系列單一氣體燃料發動機等新產品先后通過船級社認證。據悉,平陸運河5000噸級示范船配套的正是玉柴系列船舶動力產品。今年5月,玉柴發布公告稱,將與玉柴船電共同出資設立玉柴機組公司,開展發電機組組裝、測試及售后服務,這將進一步完善配套鏈條,強化廣西船舶機電配套的“自主能力”。
平陸運河的建設不僅改變了廣西的地理區位條件,更重塑了區域產業競爭格局。隨著一批重點項目的落地建設和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廣西船舶制造產業正加速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產業鏈也加快向上下游延伸。可以期待,一個更加成熟的現代船舶制造體系的建立,將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低碳運輸走廊建設提供堅實支撐,推動平陸運河經濟帶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